古先生停了下落,“大家听了刚才这段墓志铭怎么样?”
泉哥直接站了起来,“古先生,我现在非常确信此墓是建文帝朱允炆的。
刚才的墓志铭里面,提到了“靖难之役”。
也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才会有深刻体会。”
【听了这一段墓志铭,我也改变想法,没想到建文帝朱允炆还真葬在这里。】
【可悲可叹,一代帝王居然葬在如此小的墓里。】
【朱允炆是帝王,可是他在逃难,埋葬在此小墓也很正常。】
【建文帝朱允炆的遭遇,都是他自己造的。】
古先生则说道:“我刚才念的这段墓志铭,是在简述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和执政的风格,以及“靖难之役”的祸乱。
这里用“潜踪匿迹,遁出尘网”来暗示逃亡,并为下文出家埋下伏笔。
后面一段铭文应该就是写他逃亡和出家。”
古先生接着念石碑上的墓志铭,“自是,芒鞋竹杖,萍迹天涯。
北涉荆楚,南游滇黔,西入巴蜀,东临闽粤。
览山河之依旧,悲社稷之已非。
参生死之奥义,悟荣枯之无常。
乃斩断万缘,披缁削发,皈依我佛。”
古先生对此段墓志铭解说道:“此段主要写他在漫长的逃亡生涯和心路历程,到达了许多地方。
而最终还是走向出家解脱的结局,这里的“披缁”就是指的出家为僧。”
泉哥靠在背椅上,“唉...,还真与民间传说的一样,他最终还是出家为僧。”
唐青:“出家为僧,也许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最好结局。”
【唐青说的对,出家为僧是建文帝朱允炆最好的出路。】
【历史上出家为僧的帝王也不止他一个,更何况他还在逃亡。
他出家为僧,别人就不好找到他。】
【好好的一个皇帝,被自己给造没了,居然落得出家为僧。】
【老朱打下的天下,即使他只管享受,不要那么努力,他也不会败的那么快。
一个没有能力的皇帝,却有着雄心壮志,结果就是死的更快。】
古先生接着念道:“四十余载,晨钟暮鼓,青灯古佛。
持戒精严,诵经不辍。
或隐于丛林,或栖于岩穴,身世飘零而道心日固。
虽历尽风霜之苦,常怀慈悲之念。”
古先生解说道:“此段墓志铭就好理解,主要说他当僧人有四十余载。
还有描述他晚年作为僧人的清修生活,强调他精神上的转变与坚韧。”
【果然,人经历一些事之后,就会有所改变。
只是建文帝朱允炆改变的有点多。】
【建文帝朱允炆从帝王到僧人,落差太大,能改变观念就很好。
幸好他没有自杀。】
【建文帝朱允炆能当僧人四十余载,说明他活的岁数还是很大,心境已经完全放开。】
古先生看着此石碑最后一段墓志铭,“今世缘已尽,涅盘寂静。
弟子等感怀师恩,谨依佛制,荼毗入塔。
不树不封,不铭显爵,惟志其平生大略,藏于幽壤。”
泉哥:“此段墓志铭我是听懂了,建文帝已经完全看淡。
他要求自己的葬礼简单,不要留什么封号。”